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到2012年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会物质财富、人类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时也集中了当代人类的各种矛盾,产生了所谓的城市病。诸如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今后10年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多的国家,环境问题是否处理得好是涉及全球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生态城市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对人类生活环境进行了生态化改进。可视化生态城市推广
城市能源消耗较大的问题一直是城市双碳目标推进中十分重视的问题。当前,生态智慧城市构建中,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所在。因此,今后我国各城市在智慧化建设中,一方面,需节约现有能源的利用,积极推行绿色建筑、节能减排、转化能源等资源的利用率,在建筑上倡导低能耗建造、在出行上倡导低碳绿色、在景观上倡导人与自然资源共享,以此很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耗。另一方面,在新能源开发上应加大力度,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能源高效利用到城市、建筑、市政等规划中,提高能源的可持续利用率;建设低碳交通基础设施,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规模应用,鼓励绿色出行等。互联网+生态城市管理平台生态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全部人们的运动。
打造融入生态城市生活的生态景观文化,提升市民生态意识。市民生态价值观的塑造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软实力。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不能只靠上层决策和管理者的努力,其根本和高效的途径是自下而上的从公司组织、学校、社区和家庭加强生态意识,共同践行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要理解市民的生活需求,将生态环境建设融入其生活和工作中,或通过环境建设引导和改变市民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生态观念和意识,形成生态城市“软实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要建设好质量的生态环境基底,以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力,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重点关注如何将生态理念落实到建设中,融入到每个公民的观念意识中去,推动中国向世界展现生态文明转型之路。
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众所周知,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如今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已经达到60%,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性打击。加之城市人口增多、产业转型、交通拥堵等问题的加剧,延缓了城市双碳目标的实现进程。而双碳目标下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无疑给这一现象指明了改进方向。城市管理者可从智慧化角度挖掘新产业、开发新技术、建设绿色交通、加强能源利用,从多方面解决城市生态化建设中的低碳问题,有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城市。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依托碳管理平台打造数字化的“碳中和”生态。构建完善的碳核算体系,加强城市绿化碳汇管理,实现“碳排放”和“碳减排”全程数字化、可视化管控。依托数字挛生可视化技术实现城市运行的综合态势推演。建筑、景观、水体、管廊管线等城市多维真实数据,全息模拟、动态监控、实时诊断、精细预测运行状态,辅助科学决策,提升管理效能。城市公园是生态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宜居品质的重要体现。河西城市公园体由万景园、绿博园、国际青年文化公园、鱼嘴湿地公园、滨河公园、河西中央公园、生态公园、鱼背公园等共8个公园组成,北起北河口水厂,南至秦淮新河入江口,长江岸线长度约17公里,陆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是河西的生态长廊和文化长廊。生态城市标准: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循环性生态城市措施
生态城市标准: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可视化生态城市推广
生态为基,强调的是城市发展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创造和谐的人工系统为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应以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同时融合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因素,建设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生态系统。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更加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对能量的消耗,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产、流通、消费过程减量化。自然为魂,强调生态城市建设应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和长远考虑,对城市的整体建构和层次进行系统化考虑。自然发展就是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来推进城市建设,,实现高效、低耗、减排、可持续。可视化生态城市推广